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浩劫,战争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,长达四年,几乎牵动了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命运。虽然主要战场在欧洲,但由于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,使得战火的影响跨越了国界。1914年,在法国巴黎附近,英法联军约107万人与148万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。最终,英法联军虽然以26.3万人的巨大伤亡代价赢得了胜利,但无数士兵被俘,战场上血与火的代价让人痛心。在这场战役中,英国上尉罗伯特·坎贝尔不幸负伤被俘,自此开始了他在德国战俘营长达两年的羁押生活。
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。早在1914年前,德国总参谋部就曾制定“施里芬计划”,企图先在西线击溃法国,再转而对付俄国。然而,时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在战争爆发后为保东普鲁士,擅自调动右翼兵力,最终导致计划失败。在巴黎附近的战斗中,德军虽然初期占据主动,但却被英法联军与比利时军队顽强抵抗,最终损失22万人,战略计划彻底破产。罗伯特·坎贝尔就在这场鏖战中成为了战俘。按照国际公约,德国对俘虏尚算人道,他先被送往医院治疗伤势,康复后被押送至马格德堡战俘营。这里的俘虏虽然失去自由,但生活尚算稳定,甚至有足球场供娱乐。由于军衔较高,坎贝尔享受一定优待,但他与其他士兵一样,始终期盼早日归乡。
展开剩余69%1916年,坎贝尔收到家书,却得知母亲罹患癌症晚期,生命进入倒计时。母亲最大的心愿,便是能再见儿子一面。坎贝尔自1903年入伍以来与母亲聚少离多,此刻愧疚与思念交织,他迫切想回到母亲身边。无奈之下,他写信向德皇威廉二世恳求特批。出乎意料的是,这位以强硬著称的皇帝,竟然被其孝心所感动,批准了这位战俘的请求,条件是必须在两个月后如期返回战俘营。消息传来,战俘营内轰动一时,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皇帝会破例。
坎贝尔怀着激动心情回到家乡肯特郡,妻子与母亲见到他时的场景温馨而令人动容。母亲病重虚弱,却在见到儿子的那一刻,眼神重新焕发光彩。母子久别重逢的画面,成为他一生最难忘的记忆。可惜好景不长,一个月后,坎贝尔毅然决定履行诺言,告别家人,踏上返回德国的道路。尽管亲友竭力挽留,他仍选择守信回到战俘营。守卫见他现身时目瞪口呆,毕竟几乎没有人会放弃自由自投牢笼。他的举动赢得了敌我双方的尊敬,成为战俘营内广为流传的佳话。
然而,母亲终究没能战胜病魔,在坎贝尔返回战俘营三个月后辞世。这对他打击巨大,泪水难掩内心的悲痛。此后,他再未尝试逃亡,只是默默度过战俘岁月,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才重获自由。不同于两年前回家见到母亲与妻子的团圆,这一次迎接他的,只有独守空房的妻子。尽管如此,坎贝尔依旧保持着军人应有的坚毅。二十年后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他再度投身战场,继续履行军人的责任。幸运的是,这一次他活了下来,最终得以平安归来。
罗伯特·坎贝尔的故事,成为战争历史中一段动人的插曲。他以自身行动诠释了承诺的分量与军人荣誉的真正含义。正如古语所说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用信义换来尊重,也用孝心感动敌人。倘若没有战争,他或许能与母亲共享更多天伦之乐,不必忍受离别与牵挂。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情。愿后人以此为鉴,铭记和平的珍贵,让诚信与善良在没有硝烟的年代继续传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